为了传承和弘扬独具地域特色、科学奋进的养鱼文化神韵,7月3日,无锡首个村级渔文化馆经过升级改造焕新亮相,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不平凡的养鱼史。
【资料图】
“渔水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推动着当地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走进滨湖区太康社区渔文化馆,“渔业起家,工业当家,两业发家,科技兴家”的创业历程在展板上一一呈现。
在梁溪河沿岸的这片土地上,不少村民祖祖辈辈都以养鱼为生。“那个年代条件比较困难,我的爷爷、父亲冬天光着腿就下到鱼塘,没有渔具、水裤、皮手套,冻得身上全是病。”滨湖区荣巷街道太康社区居民仇荣国感慨道。
在太康人的艰苦奋斗下,20世纪60年代末,无锡蠡鸿村逐步进入“科学养鱼”的发展阶段,引进了机械化设备,并总结出“八字精养法”。“养鱼先要养水,我们采用的混养法,有效地提升了亩均生产量,到九十年代初最高亩产达到了一千公斤,当时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前来取经。”
以渔业一队为代表的“科学养鱼”也因此弛名中外,成为全国科学养鱼创高产的典型,不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不计其数的成果奖项。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蠡鸿村又掀起了新一轮开挖鱼池、扩大养殖规模的热潮,并通过组织实施“星火计划”深入普及养殖技术,使养殖面积、养殖产量至80年代中期达到了历史高峰。在此基础上,在养殖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通过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旅游观光、乡镇工业等产业,准确适应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新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迁,无锡打响了力度空前的治理太湖水环境的战役。虽然往昔的鱼池被高楼所取代,曾经的养鱼人也纷纷“上岸”,但根植于太康人骨子里的养鱼精神却从未磨灭,从“科学养鱼”又走上了“科学治水”之路。
在滨湖区荣巷街道太康社区党委书记陆奇的童年记忆中,小时候的梁溪河清澈见底,犹如一块透明的琥珀,水中小鱼成群结队游来游去,生机盎然。“梁溪河是无锡人的母亲河,我们希望能够以全市首个村级渔文化馆为阵地,回味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怀旧思进、科学发展,让历史情怀插上时代双翼,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
河水清则太湖净。作为太湖治理的前沿阵地,近些年,通过社区和政府共同努力,制定“一浜一策”,深入“毛细血管”,打造引进了茨藻丛、污水接管等,力争水里问题从岸上根治。目前,太康浜、芙蓉池等蠡鸿村周边支浜支流均达到了三类水质。
从范蠡乘舟入五湖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养鱼著作《范蠡养鱼经》,从曾经的城郊养鱼再到现在的“科学治水”,“太康养鱼人”给这段变迁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与传承的力量。
站在碧溪桥上向南望,太康浜的碧水不断流入梁溪河,最终汇入太湖。而这座小渔村的故事未完待续,以实干担当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