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
雨水不停
(资料图片)
病毒也在悄悄滋长
疾病更容易找上门
而手足口病就是其中之一
以下是关于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护知识
家长们看好啦~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 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 。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北方地区夏秋高发,但有逐渐提早的趋势。在南方地区以春夏为主高峰,秋冬季节为次高峰。历年监测数据显示,每年 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峰季节,9-10月是次高峰季节 。
进入5月后,南方地区开始进入高峰期,北方病例逐渐开始增多。该病流行季节可能和肠道病毒喜欢湿热环境有关。
传染性强, 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 。
手足口病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通常 潜伏期为2-10天 ,平均3-5天,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 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
极少数患儿的病情会迅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主要传播途径是肠道病毒可以通过胃肠道也就是 粪-口传播 ,也可以通过 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密切接触 等方式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也比较复杂。
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者黏膜、疱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目前还不明确是否可以经过水或者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有哪些?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其中EV-A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下面是最为常见致病血清型:
01 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
02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
0 3 A组肠道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1型(EV-A71)
托幼机构/学校
正是“小神兽”们聚集的地方
因此更容易发生暴发疫情
想要严密防守不被大肆偷袭
要注意这四要点
托幼机构/学校做好四要点
1.落实晨检制度
有疫情发生时,要增加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及时发现病例。
发现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儿童,要尽快通知家长。
病例异常增多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2.管理病例
儿童在患病期间要停课休假,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 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 ,才能够返回学校上课。
3.做好清洁消毒
各类场所(如教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保育室、宿舍、教研室等)要保持空气流通和室内外卫生清洁。
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可 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
尤其是患病儿童所用物品要立即消毒,对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不适合消毒剂擦拭的物品(如书本等)可在阳光下进行暴晒消毒。
在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节,应增加消毒频次。
在园内、校内午睡的小朋友们应该有独立的卧铺,卧具独立存放。
如果有配备校车,要保持校车卫生清洁;校车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密闭的空调车应开启通风装置;每天对校车的门把手、座位、扶手、车厢地面等进行消毒。
4.加强健康宣教
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每日督促和教育小朋友们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
教育小朋友们不要与其他伙伴共用餐饮具及毛巾等物品。 有疫情发生时,尤其要叮嘱不要互相分享食物 。
宝宝回到家后
家长也别大意
养好五大习惯
防止“病从家入”
个人及家庭预防五 大习惯
1.勤洗手
孩子在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都需要洗手。家庭成员在接触宝宝前、更换尿布时、处理粪便后都需要洗手。
洗手要用流动的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至少搓洗20秒。
2.勤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3.勤消毒
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 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
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酒精消毒对肠道病毒无效。
4.勤观察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应同时留心观察幼儿的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 早晚监测有无发热情况 。
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嘱进行治疗。
5.种疫苗
我国已有疫苗可以针对 EV-A71病毒 ,其作用是预防EV-A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相关疾病,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EV-A71疫苗虽不能预防其他种类的肠道病毒,但EV-A71病毒正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罪魁祸首,所以 越早接种它越好 。
EV71疫苗接种对象为 6月龄-5岁 的儿童,接种程序为接种 2剂 ,至少 间隔4周 ,为了能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建议孩子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希望大家掌握好这些防御技能
保护宝宝不被手足口病侵袭
来源:广东疾控、中国疾控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海南疾控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