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孔乙己文学甚是流行。
一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引起万千网友共情代入。
(相关资料图)
大意是在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毕业即失业的当下,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同学们在高等学历的点缀下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们就纷纷自嘲比作“脱不下长衫的失意书生”。
本是继“小镇做题家”、“被困在浪浪山”之后再次口嗨发泄下生活压力。
但当官媒亲自下场,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不要心高气傲不要摆烂躺平后,网络舆情就变味了。
孔乙己的悲剧竟成了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造就而成,仿佛当代年轻人就业难也是因为书读多了眼高手低找工作挑三拣四。
我们需要正视《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背后的焦虑。
鲁迅本意在于批判封建的时代和吃人的社会。
别把孔乙己的帽子随随便便往自个头上扣,也别把结构性问题归咎于个体。
而当我们还在套娃甩锅争论要不要脱下孔乙己长衫时,隔壁韩国电影人早已将镜头对准这场言论风波之外的边缘群体:中考时就被分流下来的职高生。
说得更残酷的话是被淘汰,很多人其实就是无缘普通高中和大学的。
如若学历真与孔乙己文学挂钩,那他们连长衫都没有。
面对官媒建议年轻人打开视野去从事基础劳动的引导,很多人在义愤填膺下脱口而出一句“早知如此当初就去上职高了有一技在身工作不用愁了”。
但职高出来的学生真的学到手艺了吗?他们找工作就不用愁了吗?
《下一个素熙》就是这么一部聚焦于韩国职高学生的电影。
片中的她们都是十七八岁朝气蓬勃后生可畏的年纪,但限于出身贫寒往往只能将梦想搁置在隐秘的角落,盼望自己能找到份好工作早日实现经济自由。
我们的主人公素熙学的是宠物营养,却被学校分配到了分拣呼叫中心当话务员。
即使安排的实习与专业不对口,起初的她还是格外憧憬光明的未来。
可惜,事与愿违。
她只是在家不知道三包还是四包的公司里没日没夜地转着螺丝钉的客服,为了保全企业利益奋力拦截用户解约,屡屡遭受着电话对面的谩骂乃至性骚扰。
素熙即使夜以继日地高强度工作也还会被克扣工资,拼了命无止尽加班冲业绩又因企业顾虑实习生离职被延迟一两个月发放绩效。
被层层压榨的她曾想过离职,却被眼里只有就业率的班主任以不发毕业证要挟警告。
听到这,大家应该也能联想到一些国内职高学生被强制实习甚至过劳猝死的新闻报道。
一个个正处大好时光的少男少女在校园里没有学到什么本事,只是交着学费一天天地混日子,然后在校方与不良企业暗箱操作狼狈为奸的伙同欺骗下,如同货物般被运输到流水线运转的熔炉中,充当着机械工作的廉价劳动力。
毫无人性的企业只将员工们当作业绩排行榜上的冰冷数字,而利欲熏心的学校也只希望学生成为就业率的分子安分守己。
血肉之躯的痛苦挣扎,他们都装作没有看见。
他们只在乎数据增长与否,绩效考评达标与否。
上世纪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抨击的资本强权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改变。
常常被认为“没出息才去读职高”的少年们(尤其是贫寒子弟)在这种处境下更是只能沦为待宰羔羊。
素熙也曾开朗乐观,为人坦率真诚,正直勇敢。
从开头在外吃饭时,重义气的她面对隔桌男性嘲讽闺蜜“阿猫阿狗也来直播”直接杠的片段便可看出。(这段戏也很有意思,从侧面体现了直播乱象以及韩国目前严重的性别对立)
当在工作中照顾过她的男组长因超负荷工作量精神崩溃烧炭自杀时,有良心的素熙也是唯一一个拒绝抹黑前辈在公司免责承诺书签字的员工。
而在冷漠残酷的成人世界里呆久了,曾有勇气对抗不公的孩子也会变得身心疲惫绝望无力。
她可贵的同理心逐渐被名为指标的阿拉伯数字一步步吞噬。
为了争业绩,素熙可以对着电话里哭泣的男人面无表情地推销产品,全然不顾对方刚刚丧子悲痛欲绝。
明媚鲜活的少女就这么被驯化成了麻木不仁的工作机器。
当冲到业绩第一却被告知是无效的卖力时,尚有血性的她动怒打了伪善的领导,然后被停职三天反省检讨。
而在难得停下手头快节奏工作的几天里,心理防线已在崩塌边缘的素熙没有得到一丝喘息。
身边的所有人几乎都在漠视她的求救信号,连亲生父母都因需要女儿工作替家庭分忧而假装听不到她的哭诉。
家庭的疏离、学校的压榨、公司的剥削...
全方位的夹击就这样压垮了素熙对尘世的最后依恋。
和前组长一样,也是在漫天飘雪的午夜,她选择了自我了结,坠入冰冷的水库。
以素熙为视角的故事到此为止。
《下一个素熙》采用的双女主两段式叙事耐人寻味。
不少观众都是冲着裴斗娜慕名而来,而在前一个半小时内饰演刑警吴宥真的裴姐只匆匆出现了一幕,在练舞房里与素熙擦肩而过,这是她们仅有的同框。
很奇妙,命运的长线将她们再次编排在一起,却是因为死亡。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段是展示,以实习生素熙的视角展示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心理压力,层层递进地展示了一个年轻生命从流动到消逝的过程。
那么电影的后半段便是追踪,以女警察宥真的视角追踪素熙的自杀动机,进一步追踪她生前周遭的一切,再为大胆生猛地追踪悲剧背后的社会系统问题。
看似是重复,实质是由点到面的深入。
在宥真的查案过程中,所幸有素熙生前的同事指出企业的惨无人道。
而只想尽快脱责的企业选择性遗忘曾无限榨取过素熙的剩余价值,试图像解决前组长自杀事件那样再次以个人因素搪塞过去。
轮到学校,先前不了解企业环境和工作内容就签下劳动合同的班主任一口咬定外向的素熙不会自杀,他也只是尽了趁早把学生们安排上就业的职责。
当心里只想着毕业生就业率评估关联到教育资源分配的教导主任斥责素熙是个不良学生让学校蒙羞时,忍无可忍的宥真一拳打了过去。
解气是解气,可这不是个别企业与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盲目追求KPI的隐患。
追踪到地方教育部,专员坦言他们也只是管理校方上传的数据,实习生具体就业现状由校方自行统计,发生什么问题都是劳务局的管辖范围了,哪怕是上头也只看就业率。
关于宥真针对教育部置学生安危于不顾的质疑,对方“请你适可而止,难道再之后去总局吗”的反问让人哑口无言。
一环又一环来回间互相推诿是常态。
但这些坐视不管还泼脏水肆意抹黑的人是罪魁祸首吗,他们真的毫无良知、人性泯灭吗,没有痛心过没有愤怒过吗。
再一腔孤勇的人也会慢慢被齿轮的碾压磨灭棱角,变得唯利是图。
素熙的父母也是被扭曲病态的现实社会调教得薄情寡义。
他们在素熙第一次割手腕后请求离职时无动于衷不是没有源头的。
平时对女儿就是一知半解,很少沟通交流,连素熙喜欢跳舞想当爱豆的梦想也是从警官口中得知。
早已因阶级固化而目光短浅的他们自以为下一代在大公司找了个体面工作,就自然而然忽视了孩子的痛苦挣扎。
覆水难收后只能声嘶力竭地无力哀嚎。
那么为什么连亲子关系间都充满疏离感了呢。
人又怎么就被异化、被物化、被量化了呢。
种种一切,都要追溯到整个倦态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如果说少女被丢在满在食人鱼的池塘里一点点被蚕食,那么更可怕的是食人鱼也在被蚕食,
毕竟在充满腐蚀性的容器里,又何来完好无损的生物呢。
蚍蜉难撼大树。
这不是满怀正义感的宥真单枪匹马就能去改变去解决去根治的。
所以最后结案文书上的自杀原因,怕是也只能填上素熙个人心理素质太差草草了事。
之前的那一记拳头也就突然像是变成对着空气打的,连回应都没有。
最令人窒息的是片名中的“下一个”。
就像是轮回,无休止的下一个螺丝钉还会继续上演着素熙的悲剧。
或许会是和素熙一样怀揣跳舞梦却在工厂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学长,或许会是直播不顺被网友人身攻击的闺蜜,或许会是曾坐在同一个格子间只敢默默签下承诺书被迫内卷的同事们。
亦或许,是宥真。
她并不是什么飞天小女警。
工作郁郁不得志的她也遭受了相似的职场PUA。
在警察系统里,同样有破案率的考核。
宥真的上司在处理前组长自杀手写的控诉信时,明知道这家企业有问题,却怕麻烦惹火上身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下属的明察秋毫,对于只看数据的他而言就是一个对付小案子还要多管闲事。
素熙的离场和宥真的出场很像是跷跷板,需要以源源不断的“下一个”维护结构的平衡。
当宥真坐在素熙曾坐过的位置,喝着素熙曾点过的啤酒,体味着素熙曾怀揣过的心情,这一幕很妙。
她们看起来都是这么颓废而丧气的。
配着冬日里从门缝中探出来的那缕光。
作为稀薄的慰藉,这曾温暖过素熙穿着拖鞋冻得发红的脚趾。
只可惜看得到却抓不到的它灿烂而绝望,并不能唤回素熙求生的意志。
当这缕光再次笼罩在宥真的身侧时,她也只是绝望无力地凝视着。
她们所渴望拥有的,还是这个社会能够真诚给予的善意啊。
而讽刺的是,韩国最近又修改了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上限,从52小时提升到69小时。(众所周知,韩国目前生育率已是全球倒数第一,自杀率全球第一。)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素熙被量化成某一个统计表格的数据中。
在系统性的剥削下,人就如电池,电耗尽了就换下一个。
素熙没电了,还有下一个素熙,生生不息。
不得不说,《下一个素熙》让人眼前一亮,一部分原因是在于我们在银幕上看惯了大学生的生活突然来了一部以职高生为主体的电影,而导演又是以细腻的女性视角拍出了个体被宏大机器碾压的绝望感。
仔细一想我们平时也不缺这样抽丝剥茧的新闻报道,但报道出来后得到的关注总是有限。
因为在大众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读职高的就是上学时候不努力读书才只能去干苦力活。
与之相比,他们更会为现在一个本科生毕业拿的工资还不如农民工而感到荒谬和可惜。
难道没有傲人的文凭,就活该受到这种体制失灵的压迫吗?
职业和学历都没有高贵低贱之分。
无论脑力还是体力劳动,都应获得相应的社会尊重。
不过我也能理解这种轻视职高生的观念存在。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着只要你好好学习你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你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如今时代红利就是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985毕业的高材生照常找不到专业对口待遇理想的工作。
AI以难以想象的大跃进速度和人们抢饭碗,而人们也自动沦为了表格上的数据被排序、被比较、被打分。
所以现在的这群失意书生才会有种信念崩塌的挫败感,对于顾左右而言他的官媒更感到咬牙切齿。
当996和007横行时,不是出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是回避大环境还能提供什么更好的措施支撑年轻人奋斗。
别再争论孔乙己是否该脱去长衫了。
这哪里是孔乙己脱不下长衫的问题啊。
如果你我都不去在乎、不去反抗、不去改变。
无论什么学历,千千万万从学校出来、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应届生,都有可能是下一个素熙。
-END-
关键词: